一中同表 張亞中
2004年,張亞中首次提出一中同表論述。
2010年,張亞中與相關學者共同為歷史教科書之事發表聲明“莫自亡其史”,公開向馬英九政府喊話“當年我們都曾為防堵台獨史觀而攜手奮進”,反對教科書中將“台灣史對立於中國史,將台灣史前置於中國史, 將民國三十八年以後的中華民國史歸於台灣史”的內容。
兩岸和平共處法
張亞中反對用公投的方式處理兩岸統獨的問題,分別在《新新聞》雜誌以五期文章陳述其觀點。張亞中認為兩岸關係涉及兩岸人民的情感,輕率用公投一步到位式作為終極解決方式有其政治上的困境,並有可能產生更大的問題。兩岸應該逐步推動關係和平發展強化重疊認同,水到渠成才是最佳的路徑。張亞中認為在面對大陸的崛起時,台灣應思考的不是如何逃避與求偏安,而是積極地面對大陸。2010年1月27日,在中國電視公司的安排下,張亞中與曹興誠、林濁水就“兩岸和平共處法”的可行性的電視辯論會。
2011年為慶祝建國百年並為兩岸建立客觀的史觀,張亞中與兩岸統合學會自行籌資製作《百年中國、迷悟之間》六集紀錄片。張亞中任總策劃人。2013年6月24日兩岸統合學會與大陸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在北京舉辦“築信研討會”以期建立制度合作關係。該研討會由兩岸退休將領、軍研人員、學家共同參與。張亞中致辭時表示:“西方的軍事安全機制思維不適合兩岸的特殊情形。兩岸本是一家人,本就不應以武力來解決問題。兩岸要的不是‘軍事安全’而是‘止戈和平’。處理兩岸關係時應該放棄僅是如何‘維護安全’的構思,而采行如何‘創造和平’的思維”。
2012年6月教育部將政治系教授張亞中“增聘”為歷史科審定委員,被不同意見者質疑為非歷史專業背景控制歷史課綱,企圖貶抑台灣多元文化並擁抱大中國史觀。
2013年11月30日,兩岸統合學會與中國孔子基金會、香港的中國評論通訊社共同合作舉辦系列“推動兩岸文化融合研討會”表示若缺少文化融合,兩岸的經貿與政治關係將有如沙中建塔,不僅不易亦極為脆弱。
之後兩岸統合學會與香港的中國評論通訊社在中國青島舉辦“兩岸海洋戰略圓桌會議”。張亞中並宣讀所達成的共識,包括:“兩岸可增進東海與南中國海油氣開發做為兩岸海洋戰略合作的突破口,共同推動研商成立兩岸海洋合作架構。兩岸可訂定海洋日,以彰顯重視海洋之決心亦建議以鄭和下西洋之起程日,即七月十一日為中華海洋日”。
兩岸三席方案
2013年1月10-12日,中國方夏文化交流協會與兩岸統合學會在北京舉行首次“夏合研討會”,為兩岸退休大使開創制度性的聯絡管道。
中國方面總共有周文重等八位大使、三位學者及相關單位代表,台灣方面則有程建人等七位大使、四位學者等參與。
張亞中在開幕致詞提出“兩岸三席”做為未來兩岸國際共同參與的可能方案。與會者認為,它既可以讓兩岸均可以在國際組織中出現,又可以不造成“一邊一國”,並可以使兩岸關係持續緊密向前發展。但未取得在場中方人士任何回應。
2013年5月18日,張亞中帶領兩岸統合學會與北京清華大學法學院、大陸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協辦之“兩岸共同保釣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2014年4月張亞中投書撰文,反思太陽花運動作為台灣特色學運的特質,以及台灣作為小國在國際社會上如何追求生存之道。
2014年兩岸統合學會與中國武漢大學台灣研究所、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及中國評論通訊社共同主辦“甲午戰爭雙甲子研討會”以共同研究、開發、維護兩岸在東海與南海的主權”。
2014年8月9-10日,張亞中邀請中國上海及南京地區兩岸關係的重要學者參訪大覺寺,並舉辦《大覺夜談》,就太陽花運動以後,兩岸關係的深層問題進行輕鬆但全面且深刻的交談。
2014年8-9月期間開啟其全球巡迴演講,首先在美國、加拿大等十大城市希望21世紀“華僑之母”可以成為推動兩岸“統合之母”。
2014年11月12日,亦為孫中山先生148年誕辰及泰國中華會館第107年館慶,張亞中應邀在泰國曼谷文華大酒店就“兩岸統合與民族復興”做專題演講。
在價值融合與制度統方面,兩岸應以1+1=3的思維處理制度認同,彼此尊重體制與價值,但又創造兩岸共有的體制與價值。這種相互“尊重”與“包容”,正是兩岸應該努力的方向。
在第三主體中,共同參與。當第三主體愈多功能愈強,統一自然水到渠成。
兩岸未來觀
張亞中認為目前台灣藍綠兩大主流的兩岸政策甚至未來大藍圖都有嚴重錯誤,最終實踐層面都無法走下去。
即是在藍營內部主要論點“一中各表”其實就是用拖的方法,然後只談經濟不談政治,並沒有一個關於兩岸終極結局的完整論述,也沒說這種拖的方式究竟能拖多久,當不能再拖時又該怎辦。
國民黨不敢去建立它的核心價值和理念,成了講不出終極目標的一個黨,這是它今天碰到的最大問題。
譬如藍營內勝出的韓國瑜兩岸論述有危機所在,他主張的“台灣安全,人民有錢”,這是一安全論述,那麼民進黨就直問一個問題:你說要台灣安全,請問一下現安全最大威脅是誰?毫無疑問民進黨會說是中國大陸。如果國民黨認同這點,那台灣對大陸采一些緊縮政策,或者向美國買武器,或者作為美國扈從,請問這有什麼不對?
假如國民黨也同意要想買武器,要向美國靠近,而美國又比較喜歡民進黨,請問國民黨的論述怎走下去?本質都是無根浮萍,經不起邏輯推演甚至是發展了民進黨的論述。
關鍵問題其實是在台灣很多領導人不敢講出“安全”與“和平”在特殊情境下是矛盾名詞,當你選擇安全,結局反而是戰爭,最後既沒和平也沒安全一場空。
所以安全的定義內涵必須變更,意圖維持“現今狀態不變的安全”尤其想靠親美路線來維持,其實結局最不安全,且世界是動態劇變過程,沒有事物可以永恆不變。
只有將目標改為追求兩岸和平,有了和平以後自然安全,如果和平不能談定再多所謂安全措施、安全裝備終究都達不成安全。而國民黨的“一中各表”等所謂藍營內主流,終究還是不可能創造兩岸和平。
2020後兩岸將進入深水區,“一中各表”是不夠的,要結束敵對狀態,就要把兩岸關係和未來方向講清楚。
目前大陸講的“一國兩制”,只屬於統一之後的臨時安排,歷史最後的結果是走向一國一制目標,這點本質必須先體認,他主張兩岸先結束敵對狀態,走向“和”,再走向“合”,也就是大陸講的一體化最終走向“同”,只有這樣漸進共同過程,大家才能快快樂樂地走向和平統一。
如果直接從現在敵對狀態跳到統一,武力統一的可能性就非常大,這只會讓兩岸都受到很大的傷害。歷史上很多統一問題都是用武力解決。
所以當想要和平統一時,其實是一個難度很高開創歷史的事,張亞中始終認為兩岸是可以談的談判大門並未完全消失,談的方案既能讓大陸接受也能讓台灣接受,一個路線圖出來才是和平安全的終極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