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先驅林則徐
在禁止鴉片問題上,清朝官員有嚴禁、弛禁等不同主張。嚴禁派包括林則徐、黃爵滋等人,又以林則徐最為堅決。還在擔任湖廣總督時,他就上書給道光帝,認為鴉片此禍不除,「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1838年12月底(道光十八年十一月),道光帝頒佈《欽定嚴禁鴉片煙條例》,旋以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南下廣東節制水師及禁煙。
1839年3月林則徐抵達廣州後,即與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等人合作,積極整頓海防,採取行動嚴禁鴉片販賣。
他曾發出曉諭給洋商,說明通商之利、販煙之罪,限期將鴉片盡數繳官,不得絲毫藏匿,並保證「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
雖遇英國駐華商務監督查理.義律(Charles Elliot)極力阻撓,林則徐仍於1839年6月將外國商人繳來的約二萬箱鴉片共二百三十萬餘斤,集中於虎門銷毀,是為著名的「虎門銷煙」。
1838年,林則徐獲道光帝任命為欽差大臣,次年春抵達廣州主持禁煙,是中國禁毒的先驅。
林則徐,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在湖廣總督任內,禁吸鴉片,卓著成效。道光十八年(1838)獲命為欽差大臣,次年春抵達廣州,隨即嚴查煙販,曉喻外商呈繳鴉片。1839年6月,林則徐把收繳得來的鴉片,在他親自監督下,於虎門銷毀。虎門銷煙是整個禁煙行動的高潮,也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如此大規模地銷毀毒品。後人每多視林則徐為中國禁毒的先驅。
林則徐上任後,曾給英皇寫禁煙公文,內有力斥為了利益而販賣鴉片毒害他人之行為:「似此但知利己,不顧害人,乃天理所不容,人情所共憤。」
1839年3月,林則徐通諭外商繳出鴉片,內有「內地民人販鴉片開煙館者立即正法」、「吸食者亦議之以死罪」、「速即遵照將躉船鴉片盡數繳官」之語,又限令所有煙商交出全數鴉片,並簽署保證:「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可見其雷厲風行。
林則徐手持望遠鏡巡視海防。為打擊鴉片走私,林則徐上任後即大力加強海防,令鴉片商販及走私者無隙可乘。
在林則徐強大壓力下,一些鴉片巨商如蘭士祿‧顛地(Lancelot Dent,見左圖) 仍無視禁煙法令,甚至鼓動其他外商拒交鴉片。時任英國駐華商務監督查理‧義律(Charles Elliot,見右圖)亦極力抵制禁煙措施。林則徐大為震怒,宣告:「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
當時販賣鴉片的外商以英商為多。林則徐向道光帝奏報收繳鴉片的奏折中,提及各國外商對收繳鴉片之命令「皆觀望於英夷而英夷又皆推諉於義律」。
禁煙期間,廣州十三行成為林則徐與義律及鴉片商的角力場。在林則徐連串嚴厲措施之下,義律和十三行內的鴉
片商漸感不支。
為迫鴉片商(主要是英商)屈服,林則徐下令斷絕通商,封鎖商館,遷出十三行內所有華人,斷絕通信,斷水斷糧,商館區內約三百五十名外商形同被禁閉。義律雖極力抵制林則徐的命令,最終不得不就範。3月28日,義律勸告英商將鴉片交給他,然後他再以英國政府的名義向清政府繳出鴉片二萬零二百八十三箱,這就將收繳鴉片的行動由「貿易糾紛」上升至侵害英國國家利益的行為,為日後英國出兵製造藉口。
義律主張武力對付清朝。1839年4月,他致函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Henry John Temple Lord Palmerston),要求出兵佔領舟山,封鎖廣州、寧波,並脅迫清朝賠款、將禁煙官員如林則徐革職。當時林則徐正加緊收繳鴉片。
1839年5月12日,民間繳煙完畢。5月18日,煙販繳煙完畢。5月23日,蘭士祿‧顛地等英國鴉片商販被驅逐出境,次日,義律亦將十三行的英國人撤到澳門。6月3日至25日,林則徐將收繳得來的約二萬箱鴉片共二百三十萬餘斤,在他親自監督下,集中於廣東虎門公開銷毀。圖為1996年由謝晉導演的電影《鴉片戰爭》重現虎門銷煙的歷史性一幕。
銷煙之法乃「劈箱過秤,將煙土切碎拋入石池,泡以鹽鹵,爛以石灰,統俟戮化成渣,於退潮時送出大海」。林則徐用此法銷毀鴉片而不簡單地以火焚燒,主要是因為膏餘會滲入地中,吸毒者掘地取土,仍可得十之二三,以海水浸化後再沖出大海,則可徹底銷毀,足見其禁煙決心之堅及舉措之細緻。
虎門銷煙後,林則徐上奏道光帝,詳細匯報銷煙情況。道光帝閱畢大喜,硃批「可稱大快人心一事」。這時,局勢已非常緊張,一場改變中國命運的戰爭,即將爆發。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網絡圖片。